為什麼建立說英語的信心是那麼困難的?
(Stanley Yeung,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九日)
對於母語不是英語的人來說,學英語的第一個障礙,應該是有自信地把英文字正確發音。本人還記得小的時候,剛剛由香港移民到加拿大的時候,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說話的時候,感到非常緊張。(你可參考我上一個的帖子)所以當來到真正演講的時候,你可以想像到我那時是有多麼緊張的。我還記得每次演講時,由於要確保達到理想的分數,
我只能夠把演講詞背熟,所以演講時說話有點生硬。因此,每當我回想時,我就自問:「其實那時候有沒有人在聽我演講?我好像沒有想過要跟觀眾聯繫!」
我只能夠把演講詞背熟,所以演講時說話有點生硬。因此,每當我回想時,我就自問:「其實那時候有沒有人在聽我演講?我好像沒有想過要跟觀眾聯繫!」
對於在亞洲長大的本地學校學生來說,我們從小就已經被老師貫入了電腦化的學習模式,所以回答每一個問題的時候,我們會非常集中如何達到最高的分數。
如果我們不這樣做的話,我們腦海就會浮現出“大交叉”或“零雞蛋”。對於母語不是英語的初學者,當做一份演講功課的時候,好像時常都忘記了與觀眾交流聯繫。
但為什麼我們會這樣的呢?或許,我們把“讀書”這個詞當作了“閱讀一本書”,永遠都離不開“書”這裡的念頭。
不過,我們還應該自問,“其實讀書不是應該集中在“書”這裡嗎?”這聽起來很有道理。當做演講的時候,雖然我們不能夠像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那麼流利、自然和自信,
但是我們優勝在回答問題時,由於從小就開始鍛鍊,答案總是較貼切相關的。不過,那又不是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,回答問題時不夠直言直說。從小的時候,
我們在課室就需要肅靜,還有學習時較少小組討論的時間。所以當來到演講的時候,我們就習慣了立即跳到回答問題那部分,不花太多時間和觀眾交流聯繫。這想起來,
有點像寫論文的時候,只列出項目,不利用句子或段落來表達你想說的話。
我們到底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?對於母語不是英語的人,我們怎樣才能提升到說英語的自信呢?在我上一個帖子,我已提及過每個教育制度和文化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缺點,
對學生的發展都是息息相關的。因此,如果亞洲的本地學校能夠培育出有紀律的學生,長大後在公司工作的時候,尊重上司和不亂發表個人意見的話,我們就應該感到有點驕傲吧。
不過,如何貼切地形容和定義一位“有才能”的學生還是挺困難的。不過,我們現在應該領會到“讀書”這兩個字不是完全包含西方人時常說的"studying"。“進修” 或許是較貼切的詞,
讓我們從書本裡抬起頭,望向這現實世界裡...
在此網站留言